(化材学院 图/文 李冉琪/杨佳)为进一步推动高校优质科普资源深度融入中小学课堂,打通高校与中小学的科普资源衔接通道、帮助青少年在体验中提升科学思维,助力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时提升中小学科学教师的数智技术能力,安徽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依托安徽师范大学星火馆平台,于2025年11月6日赴泾县第二中学开展以“教师数字化实验培训+学生科普实践体验”的创新活动,为宣城市泾县初高中化学教师及泾县第二中学100余名中学生带来了一场具身沉浸式的科学探索之旅。活动由泾县二中副校长郭世东老师主持,泾县二中卫建平校长、安徽省宣城市化学教研员安徽省正高级教师徐泓老师、泾县教学研究室吴浓主任,安徽师范大学化材学院孙影教授及化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志愿者团队全程参加此次活动。
一、校地合力培新苗,红色科普筑梦想

活动伊始,一场聚焦“校地资源融合、精准匹配需求”的筹备研讨同步开展。培训前泾县二中校领导及县教研室主任吴浓、宣城市化学教研员徐泓老师与安师大星火馆志愿者团队深度交流,结合泾县二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特点,以及当地作为红色革命老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对科普活动流程及未来跨学科课程开发进行深入探讨。
二、校地教研双向接力,数智开拓育人新途

首先孙影教授与泾县初高中化学教师分享了数智技术赋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培训内容以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核心要求为出发点,紧扣本次盐酸滴定碳酸钠及碳酸氢钠实验的实操需求,运用pH传感器和滴数传感器,志愿者与教师共同搭建实验装置、体验全流程操作,同时与泾县二中教师共同对比传统滴定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的差异,突出数字化技术在实时记录、精准定量、误差溯源等方面的核心优势。

三、趣味实践播撒科学火种,多维科普开拓认知新境
中学生科普体验活动主要进行了科学家精神宣讲、趣味化学实验演示及折纸电池水果电池设计实操三个环节。
科学家精神宣讲环节,师生共同聚焦《匠心制碱,实业兴邦》《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科学家精神的主题宣讲。志愿者同学结合泾县红色老区的革命精神,深情地介绍了侯德榜和屠呦呦两位科学家的事迹,并且播放了安徽师大星火馆制作的科学家视频。科学家们攻坚克难的执着、实业兴邦的担当深深打动着每一位同学,一颗颗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种子悄然扎根心底,红色基因与科学精神在此刻实现美好交融。

趣味化学实验环节展示的是碘钟振荡实验,瞬间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志愿者精准配制三种实验溶液,与现场中学生代表共同完成此实验,当液体缓缓混合,同学们屏息凝视——“哇!变颜色了!”“又变回去了!”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不绝于耳。无色溶液先是化作琥珀色,转瞬又切换为深邃蓝色,周期性的色彩流转宛如一座灵动的“化学时钟”,让同学们直呼“化学太神奇了”。志愿者趁热打铁,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解化学反应原理,将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的振荡机制娓娓道来,让抽象的化学反应变得直观可感,也让同学们真切领略到化学世界的奇幻魅力。

最受欢迎的化学电池探秘环节,成为同学们大展身手的舞台!在志愿者的耐心引导下,同学们分组协作、跃跃欲试。折纸电池制作中,大家亲手打磨铝箔、铺设石墨纸与浸盐棉柔巾,一步步组装出简易纸电池。当电压传感器传来数据、LED 灯成功亮起的瞬间,各组同学欢呼雀跃,成就感溢于言表。紧接着,新鲜多汁的柠檬、苹果成为“天然电解质”,同学们将打磨光亮的锌片与铜片小心插入水果,用导线巧妙串联,当看到小灯泡点亮的那一刻,课堂彻底变成了欢乐的科学乐园。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分工明确、大胆尝试,在动手操作中深化了对电化学知识的认知,更在团队协作中提升了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活动现场,一场双向奔赴、聚力共赢的协作图景生动铺展。安徽师大星火馆科普志愿者全程穿梭在实验区域,及时调整实验装置参数,用专业素养为活动提供技术支持。活动尾声,志愿者为每位学生分发定制科普小周边。

此次活动实现了高校优质科普资源与中学教学需求的精准对接,既是科学精神与泾县红色基因的深度交融,也是校地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的成功实践。未来,安徽师大星火馆将继续秉持“实验导向、技术赋能”的理念,开发更多贴合基础教育实际的科普活动,持续搭建高校与中学之间的科普桥梁,让科学思维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为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质量贡献高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