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对教学、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加盟课题组!
汪丰云 副教授
E-mail:wfy864@ahnu.edu.cn
Tel: 0553——3869311
所受教育
专科(1984年-1986年) 芜湖师范专科学校
本科(2002年) 安徽师范大学
进修(1992年-1994年)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助教进修班
硕士(2006年-2009年) 安徽师范大学
工作经历
1. 1986
年
—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
2. 2005年–至今: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持项目
1.“师专微型无机化学实验”1997年立项 主持并完成 安徽省教研项目(编号97YB003);
2.“绿色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2003年立项 主持并完成 安徽省教研项目(编号JYXM2003263);
3.“综合性研究式实验素质的培养”2002年立项 第一参与人 安徽省实验室建设项目;
4.“钛基TiO2膜修饰电极降解含酚有机废水研究” 2003年立项 第二参与人 省级科研(编号2003KJ329);
5. 《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获2007年下半年学校教材建设基金资助 第一参与人;
6.“本科生与研究生互动的创新实验‘一二三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08年立项 主持 校级教研(编号xjjyxm200825);
7.“新型四氮配体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参与人(编号:200902004);
8. “贵金属在金属氧化物微纳结构晶面上的选择性负载及其催化性质研究”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参与人(编号:201001006);
9.“高师化学《中国近代化学史》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2010年立项,主持,校级教研(编号5);
10.“丁绪贤与安徽师范大学的化学学科建设研究” 2016年校史专项研究,主持(编号2016XJJ142);
11."“三全育人”体系下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安师大化材学院有关课程为例",2019年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校级重点(编号:2019XJ32)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科学本质观(化学史、化学哲学);诺贝尔科学奖(科技传播);绿色化学实验及微型化学实验 等研究。
特别是对中国近代化学史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清末民初近代化学在中国传播中的人物、社团、期刊和图书的地位作用等相关文章,对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的有了一定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副主编安徽省十三五规划教程一部,为本科生开设了《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通识课程。
为研究生开设《化学史与方法论》选修课,课程以讲授化学家与化学史实的形式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再现科学探索的过程普及科学方法;以重大发现的史实展现化学科学的发展;以趣闻轶事了解化学家曲折多样的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提高化学核心素养,弘扬科学精神。
讲授课程
1.
本科生:《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化学史》
2. 研究生:《化学史与方法论》
课题组成员
硕士研究生(应、历届专业学位、教育硕士):
2021级田米娜、叶培、王雨婷;2020级许印、冯明、程渡安、刘婷婷、叶康平;2019级欧阳平、徐念敏、王真真、牛凯旋、胡梦琴;2018级曹静雯、康经伟、王雪;2017级范丹丹、黄晖晖、刘昕、徐佳靖;2016级孙静、王小芳;2015级张晗、张瑜琪、陈仁喜;2014级金硕、闫辉、卢胜;2013级李贤锋、陈彪;2012级彭云龙、彭艳梅;2011级吕金安;2010级张迪;2009级杨必春、蔡菊;2008级丁多彪;2006级王晓峰、杨林霞
获奖情况
1.2016.6获安徽省教育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2015.7获安徽省高校工会教代会28次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3.2013.3获安徽师范大学2011-2012年度“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4.2012.6获安徽师范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5.2012.10获安徽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老师” 称号;
6.2011.4获中共安徽师范大学委员会“创先争优在行动”主题征文三等奖(教工组);
7.2001.8获安徽省教育厅获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微型化学实验”);
8.2001.5获芜湖市政府“芜湖市劳动模范”称号;
9.1998.9获芜湖市政府“芜湖市优秀园丁” 称号。
发表论文
1. 范丹丹,汪丰云*,刘 昕,黄晖晖. 改革开放四十年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发展,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5):30-35
2. 汪丰云,程红梅. 化学公会:我国第一个化学专业团体, 大学化学,2019,34 (9):121−124:20-25
3. 黄晖晖,汪丰云*,范丹丹,刘 昕. 新中国成立后中学化学核心能力要求的沿革——基于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文本分析, 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7):20-25
4. 刘 昕,汪丰云*,黄晖晖,范丹丹.“巴斯夫@小小化学家”活动对我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5):91-95.
5. 汪丰云, 吴凤兮, 程红梅. 从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看有机合成的发展[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9, 40(2): 89-96;
6. 孙静,王小芳,汪丰云﹡.《化学教育》中化学史文献的统计分析——基于2007-2016载文及作者情况的研究,化学教育,2018,39(4):76-81;
7. 王小芳,孙 静,汪丰云﹡,第八次课改以来中学化学实验情况文献分析——基于2001-2016年《化学教育》载文情况的研究,化学教育,2018/3/22
8. 沐小龙, 汪丰云﹡, 吴凤兮,我国最早的化学专科学校——瑞平化学学堂,化学教育,2016,37:79-81
9. 汪丰云, 彭艳梅, 顾家山等,中国化学史研究的重要奠基者曹元宇,化学教育,2015,36:78-81
10. 顾家山, 汪丰云, 余妍霞等,“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化学教育, 2015.36 (10): 8-11
11. 汪丰云, 吕金安, 程红梅等,梦中自有化学人——我国台湾红学化学史学家刘广定教授,化学教育 ,2014 . 35 (24): 61-64
12. 汪丰云, 顾家山, 等,《格致汇编》对晚清化学的影响,化学教育,2014 . 35 (6): 60-64
13. 汪丰云,彭云龙,吕金安,等,焦糖色素与食品安全.化学教育,2013,34(7):1-2,5;
14. 汪丰云,杨必春,顾家山,等,上海科学仪器馆传播近代化学的历史成就.化学教育,2013,34(6):95-97;
15. 汪丰云,顾家山,蔡菊等,中国化学史系统研究的创始人——李乔苹.化学教育,2012,33(7):77-80;
16. 汪丰云,顾家山,《格致新报》及其对化学知识的传播.化学教育,2012,33(10):91-94;
17. 汪丰云,顾家山,《万国公报》传播的近代化学.化学教育,2012,33(8):92-96;
18. 顾家山,汪丰云,中国近代化学传播的开拓者——虞和钦.化学教育,2013,34(1):94-96;
19. 顾家山,刘丽,汪丰云,等,蛋白质的研究历程与诺贝尔科学奖.大学化学,2013,28(1):79-84;
20. 汪丰云,蔡菊,杨必春,等,清末民初几本代表性化学教科书介绍.化学教育,2012,33(4):76-78;
21. 汪丰云,顾家山,丁多彪,等,中国科学社与中国近代化学.大学化学,2011,26(2):84-86;
22. 汪丰云,顾家山,杨林霞,等,丁氏家族与中国近现代化学.化学教育,2011,32(5):69-71;
23. 汪丰云,丁多彪,顾家山,等,中国近代史上化学教育家——栾学谦.化学教学,2011(4):69-70;
24. 汪丰云,王晓锋,杨林霞,等,化学家与化学肥料的发展.化学教育,2011,32(9):94-96;
25. 汪丰云,顾家山,王晓锋,等,配位化学发展史.化学教育,2011,32(2):75-77;
26. 汪丰云,沐小龙,吴凤兮,等,食品包装中的化学问题.化学教育,2011,32(1):1-3;
27. 汪丰云,魏先文,张洪涛,等,本科生与研究生互动实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大学化学,2010,25(1):16—19;
28. 汪丰云,王素凡﹡,黄玉成等,靛蓝锌离子络合物的结构及其光学性质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30(6),1168-1172;
29. 汪丰云,探索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科学中国,2007,11:51-53;
30. 汪丰云,神奇的富勒和神奇的富勒烯.科学,2007,5:52-53;
31. 汪丰云,王小龙,硫酸亚铁铵制备的绿色化设计.大学化学,2006,21(1):51-54;
32. 汪丰云,血液化学,化学教育,2006,27(5):10-13;
33. 汪丰云,化学史教学的五WH.化学教育,2004,25(9):52-53;
34. 汪丰云,汪建中,牙齿化学.化学教育, 2004,25(5):1-9;
35. 汪丰云,汪建中,王小龙,环境道德与绿色化学.环境教育, 2004,11:22-23;
36. 汪丰云,汪建中,王晓龙,安徽省中学化学实验情况调查报告,化学教育,2001,22(2):30-31;
37. 汪丰云,有机电化学的发展史,化学教育,2001,22(7):91-95;
38. 汪丰云,朱先翠、胡培亮,包装材料的绿色环保设计,环境科学动态,2001,2:10-12
39. 汪丰云,环境激素化学,化学世界,2000,5:279-280;
40. 胡培亮,汪丰云,化学定时炸弹,化学教学,1998,11:29-30;
41. 汪丰云,T型Y型三通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化学教育,1997,3:35-36;
42. 汪丰云,从诺贝尔化学奖来分析无机化学的发展,化学世界 ,1997,8:443-446;
43. 汪丰云,镁的相对原子量测定的微型实验,化学教学,1997,9:9;
44. 汪丰云,现代高科技的基础材料—非整比化合物,化学教育 ,1996,4:1-8;
45. 汪丰云,化学实验与环境保护,环境教育,1996,2:24-25;
46. 汪丰云,非整比化合物及其应用,化学世界,1995,11:604-605.
参编教材
1.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第二版),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教材 ,2014,9;
2.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安徽省高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 ,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