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举办我院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院内选拔赛的通知

编辑:凌山  预审:崔鹏  终审:梁齐军 发布时间:2025-05-09 点击数:

各位同学: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重要回信和给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激发青年创新活力,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根据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等相关工作安排,现将我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内选拔赛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参赛赛道

可参加高教主赛道(含国际参赛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以下简称红旅赛道)、产业命题赛道,各赛道具体方案详见附件1

(一)高教主赛道

根据参赛申报人所处学习阶段,项目分为本科生组、研究生组。根据项目发展阶段,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均内设创意组、创业组,并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设置参赛项目类型。

(二)红旅赛道

参加红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三)产业命题赛道

产业命题赛道设立企业命题组(内含产教协同创新组和区域特色产业组)和成果转化组,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二、赛事内容

(一)各赛道分组及项目条件汇总

赛道

组别

项目负责人要求

成员要求

参赛项目条件

高教主赛道(含国际参赛项目)

本科生创意组

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1.参赛项目在教育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创意组比赛(参赛申报人为成果第一完成人或第一所有人的除外)

研究生创意组

我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

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本科生

本科生创业组

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或毕业5年内的本科校友

/

1.参赛项目须在教育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项目申报人须为企业法定代表人(在教育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项目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股权不少于10%,且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研究生创业组

我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毕业5年内的研究生校友

/

红旅赛道

公益组

我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及毕业5年内校友

/

1.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创意组

我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及毕业5年内校友

/

1.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创业组

我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及毕业5年内校友

/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 计不得少于1/3

产业赛道

企业命题组

我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及毕业5年内校友

允许师生共同组队,参赛项目中教师须为2025715日前正式入职的高校教师。团队成员须为揭榜答题的实际核心成员。

1.产教协同创新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基于四新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推动解决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难题,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与迭代创新。

2.区域特色产业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举办地河南省的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生态。

成果转化组

我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及毕业5年内校友

允许师生共同组队,参赛项目中教师须为2025715日前正式入职的高校教师。团队成员须为揭榜答题的实际核心成员。

聚焦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与市场化推广,围绕核心技 术专利转化、实验室成果产业化、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向,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更多高 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形成现实生产力的项目。


(二)团队组建

以项目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团队必须确定项目负责人1人,由项目负责人报名参赛。每位参赛人员最多只能担任一个项目负责人,但可以作为项目成员参加其他项目。跨校组建团队的,项目负责人须由我校学生或毕业生担任,项目报送单位须为安徽师范大学。

三、赛程安排

(一)组织与参赛报名(即日起至523日)

学院结合学校前期组织的重点项目培育基础,按照赛事的最新精神和要求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充分挖掘潜力项目,组织符合参赛要求的师生和创业校友积极报名(附件34)。

(二)院级赛事528日)

学院对参赛报名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并举办院级选拔赛(附件5),邀请赛事专家采用汇报答辩评审的方式进行择优推荐10件项目作品参加校级选拔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学校重点培育项目直接晋级校级选拔赛,不占用学院名额(附件6)。

(三)校级初赛(529-61日)

初赛邀请校内外赛事专家采用评审项目计划书和PPT的方式进行,遴选参加校级决赛的项目团队。

(四)校级决赛(暂定64日,周三)

决赛邀请赛事专家采用汇报答辩评审的方式进行,决出校级金银铜奖若干。

(五)项目打磨与推荐省赛(6-7月)

校赛结束后,赛组委会根据省赛、国赛要求选拔优秀项目团队参加集中培训,并按照省赛配额择优推荐项目参加省级赛事。

学分认证

学院按规定组织“第二课堂”学分认证,认证纳入B模块即专业技能与职业导航(专业拓展),分值见附表。

等级

参与(学时)

一等奖(学分)

二等奖(学分)

三等奖(学分)

班级

8

0.2

0.1

院级

16

0.5

0.4

0.3

校级

32

1.0

0.8

0.7

省级

32

2.0

1.6

1.4

国家级

32

3.0

2.8

2.6

(一)参赛报名:符合参赛条件的在校学生及毕业校友可组队参赛,拟定项目并制定计划书文科学院学生建议以红旅赛道项目报名为主,理工科学院学生建议以主赛道项目报名为主,并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https://cy.ncss.cn/上成功报名,团队负责人(本科生)“第二课堂”32学时(参与成员不计学时)。

(二)竞赛获奖:参赛项目团队在各级别比赛获奖,由相应级别赛事组织者按照奖项认定发展学分(获校级及以上奖项的团队所有成员可按照相关规定由教务处统一认定)。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的,按照业绩认定和奖励相关办法进行奖励。

、工作要求

)按照要求完成项目材料提交工作

1.作品提交。主赛道(含国际参赛项目)、红旅赛道需提交Word版商业计划书、项目PPT(路演5分钟);产业命题赛道作品按照后续国赛具体要求进行报送

2.提交方式。2025526日中午12:00参赛团队“项目商业计划书(附件4)+PPT(队长名+项目名称命名)”以及推荐项目汇总表(附件7等材料电子版整体打包发送至邮箱lingshan@ahnu.edu.cn“项目商业计划书(附件4)纸质版(三份)送至学苑北楼9号楼207室

)校院协同加强赛事宣讲和培训指导

进一步做好赛事组织和项目指导工作,校院协同适时邀请国赛专家、双创导师、往届获奖师生等开展专题宣讲。宣讲内容包括赛事介绍,主赛道、红旅赛道、产业命题赛道等备赛技巧介绍,并提供项目指导和答疑。

、联系方式

1.学院参赛学生QQ群:689722634

校赛项目团队负责人QQ群:856247659

2.大赛组委会联系人:

本科生工作联系人:凌山、梅冠东0553-3937135

研究生工作联系人:张薇0553-3869631

邮箱:lingshan@ahnu.edu.cn


附件:

1.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通知(含主赛道、红旅赛道、产业赛道方案)

2.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赛获奖名单(供参考)

3.学生报名参赛操作手册2024

4.商业或项目计划书提纲(供参考)

5.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评审规则(供参考)

6.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学校重点培育项目名单

7.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赛推荐项目汇总表

         化学材料与科学学院 

202559


  • 附件【附件1-7.zip】已下载

上一篇:前一记录->学院书记和院长信箱及学院工作监督联系方式       下一篇:后一记录->关于举办安徽省第五届大学生化学竞赛初赛的通知


对外服务
学科平台
电子资源
导航链接

地址:花津校区-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3883513  书记/院长信箱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Copyright © 2018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AHN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