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复旦大学李卫华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花津校区学苑南楼6号楼216会议室举行,由化材学院陈道勇教授主持,化材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李卫华教授作了题为“神奇的嵌段共聚物自组装邂逅美妙的自洽场理论”的学术报告。李教授围绕嵌段共聚物自组装与自洽场理论(SCFT)展开,详细介绍了自洽场理论作为研究工具的优势,它不仅能解释实验结果,还能预测新颖的自组装结构,如常规的BCC、六方柱、双螺旋结构,以及非常规的FCC、Frank-Kasper相、A15相等复杂晶格。报告中,李教授结合实验与模拟,系统探讨了构象不对称性、拓扑结构和局部相分离对自组装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具体案例(如PI-PLA嵌段共聚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相转变)展示了自洽场理论的预测能力。他特别指出,自洽场理论在揭示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规律中具有强大能力,为设计新型纳米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李教授还分享了团队开发的TOPS软件在SCFT计算模拟中的应用,并通过树状大分子等分子设计策略,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控分子结构扩展球形相区域。报告最后,李教授强调了理论与实验结合的重要性,鼓励研究者在分子设计和材料性能调控中充分利用自洽场理论的优势。会后,李卫华教授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讨论,并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

李卫华,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博导。分别于1999年、2004年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获得物理学学士、理论物理博士学位。2004-2007年他在加拿大 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和McMaster大学从事了3年的博士后研究。2007年加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担任副教授、教授。从博士后开始,他主要研究兴趣是高分子物理的理论计算和模拟研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在J. Am. Chem. Soc., Phys. Rev. Lett., ACS Macro Lett., Macromolecules, Prog. Polym. Sci.等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0余篇。2013年和2019年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和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