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我校碳中和团队在光热催化甲烷干重整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编辑:苏桂琴  预审:陈郑  终审:梁齐军 发布时间:2025-10-11 点击数:

近日,我校熊宇杰校长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龙冉教授合作,在原子水平上构建了动态地活性界面位点,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甲烷干重整反应催化剂因结焦易失活的问题。该重要进展以“Constructing Dynamic Rhδ+−Ov−Ti Interfacial Sites for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Photothermal Catalytic Methane Dry Reforming”为题,于2025年10月7日发表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5c10497

甲烷干重整(DRM)是一种能将两种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转化为有用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关键反应。该过程不仅能减少温室气体,还能为化工生产提供原料,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备受关注。然而,传统工艺需要超过800 ℃的高温,能耗巨大,且高温极易导致催化剂表面积碳和烧结,造成催化剂快速失效。近年来,科学家转向利用太阳能来驱动这一反应。这种“光热催化”过程,能够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实现合成气的可持续生产。该过程的核心在于催化剂的活性位点——金属原子的电子状态。研究发现,带正电的金属位点能更有效地活化甲烷分子,并引导反应走一条不易积碳的路径。但难题在于,在实际反应环境中,这类活性位点容易被还原失效,导致性能下降。

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通用策略:将贵金属原子嵌入到特定的氧化物晶格中。这种结构能够在反应中自发形成一种“动态活性界面位点”,在光照下高效稳定地工作。以优化的铑基催化剂为例,它可在长达100小时的测试中保持高活性,合成气产率显著高于传统方法,甚至突破了热力学平衡的限制。机理研究表明,该动态界面协同催化了整个反应循环:甲烷在带正电的金属位点解离,二氧化碳则在邻近的氧空位处被解离,两者最终转化为合成气,并完美修复了活性中心,使催化剂能循环使用。这项工作为设计高效、稳定的抗积碳催化剂开辟了新途径,对推动太阳能燃料的绿色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合肥高等研究院熊海龙老师,通讯作者为我校熊宇杰校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龙冉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下一篇:后一记录->化材学院功能共轭分子团队在功能染料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对外服务
学科平台
电子资源
导航链接

地址:花津校区-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3883513   书记/院长信箱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Copyright © 2018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AHNU.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yayuanzi